欢迎访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官方网站

医院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医院新闻>医院新闻

以实力为患者“护心” | 中山一院广西医院心胸外科完成体外循环下保留后瓣的二尖瓣置换术

发布时间:2025-08-22来源:心胸外科编辑:浏览:

分享到: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广西医院心胸外科顺利完成一例体外循环下保留后瓣的二尖瓣置换术,这标志着医院在心脏外科领域取得了新突破,为复杂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66岁的李先生(化姓)患有二尖瓣关闭不全20余年,近几年来逐渐出现乏力、胸闷、气促不适等情况,但一直没有到医院就诊治疗。一个多月前,患者的这些症状出现急性加重的情况,喘不上气、剧烈的咳嗽、咳泡沫痰,经外院检查后转诊到我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患者以“急性心力衰竭、双侧大量胸腔积液”急诊收治到我院心血管内科,入院后科室医生为他安排了心脏彩超检查,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左心扩大,二尖瓣前瓣(A2)脱垂、腱索断裂并极重度关闭不全。在心血管内科,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心力衰竭得到了好转,但仍有胸闷、气促的情况,病因考虑为二尖瓣前瓣脱垂致极重度关闭不全,最终患者转到我院心胸外科接受进一步治疗。

心胸外科学科带头人徐颖琦教授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后,邀请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张希教授团队一同评估了患者的情况。结合患者目前的症状、彩超结果、基础疾病等情况,且属于高龄、高危风险患者,专家团队经过详细讨论,认为可以实施“体外循环下保留二尖瓣的二尖瓣置换术”为患者进行治疗。

微信图片_20250822081338.jpg

徐颖琦教授介绍,二尖瓣在心脏中如同一个“单向阀门”,保证血液循环由左心房向左心室流动,满足全身脏器血液供应。体外循环下保留二尖瓣的二尖瓣置换术,就好比给心脏的“门”换个新零件,但又尽量保留了原来的“门框”和一些重要的连接部件。这样做的好处是,心脏的“房子”结构变化小,功能恢复得更好,术后出现各种问题的概率也更低。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既解决了心脏“门”坏掉的问题,又最大程度保护心脏功能的手术方式。

术中,医生在体外循环的支持下,精准地切除了病变的二尖瓣前瓣,同时巧妙地保留了功能正常的后瓣。随后,医生将使用限位可扩生物瓣膜精准地植入预定位置,确保了瓣膜的正常功能。整个手术过程流畅,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恢复良好。

术后第2天,患者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已恢复至正常数值,术后8天心脏彩超各项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数值,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微信图片_20250822081353.jpg

科普小课堂


什么是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脏就像一个房子,二尖瓣就像其中一个房间的门,当这个门因为结构上或者功能上的异常导致关不紧或者关不上的时候,就会造成左心室内血流部分反流左心房,就称之为二尖瓣关闭不全。

微信图片_20250822081358.jpg



二尖瓣关闭不全有哪些症状


1.首先,轻度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常常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

2.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病人可以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之后还可发生双下肢水肿等。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或休克晕厥。部分病人经救治后,病情稳定,可演变为慢性关闭不全。

微信图片_20250822081401.jpg

3.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常见症状:

①劳累后呼吸困难: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从重体力劳动、剧烈活动时才出现,直到端坐呼吸等。

②疲劳、乏力  :全身供血不足表现。

③心悸:最常出现房颤等心律失常。

④胸痛:常出现于二尖瓣脱垂的病人。



限位可扩生物瓣膜的优势

像李先生这样的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在出现了急性症状后,就有了手术指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瓣膜尤为重要。

过去常规的生物瓣膜有着无需终生口服抗凝药物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不可扩张容易衰败的缺点,术后10~15年后绝大多数患者将面临二次开胸手术换瓣。

而限位可扩张生物瓣膜则解决了这些问题,限位可扩张生物瓣膜能够减少血栓形成和瓣膜衰败的风险,同时提高未来经内科介入瓣中瓣治疗的效果,避免二次开胸手术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为了能让更多心胸疾病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今年3月起,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国家二级教授张希将每个月在中山一院广西医院定期出诊,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专家介绍


张希教授

微信图片_20250822081406.jpg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国家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届中山大学名医,羊城名医。

研究方向:擅长各类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冠心病、主动脉大血管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等小切口微创封堵术,再次及多次复杂的心脏手术,对胸部各种良恶性疾病(肺癌、肺良性疾病、支扩等肺部疾病,食管癌及食管良性疾病,纵隔肿物等)的外科治疗也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成功为中山一院开展了首例心脏移植、心肺联合移植、心肾联合移植、不停跳冠脉搭桥、升主动脉全弓置换及杂交手术、心房颤动外科消融以及复杂先天心(完全性房室管道畸形、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大动脉调转手术等多种复杂手术。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心血管外科分会第六届及第七届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及第三届常务委员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中南分会常务委员《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外科杂志》特约联络专家和《中山大学学报》、《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

科研:主持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十多项基金,发表论文共100多篇。 从医40多年,先后在美国Tufts大学新英格兰医学中心、Boston大学波士顿医学中心心胸外科博士后研究和工作,以及曾到Harvard大学波士顿儿童中心、麻省总医院、迈阿密医学中心参观学习。对临床各类心胸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直接指导研究生50多位,现均成为全国各医院心血管外科的骨干;帮扶及指导全国十多家医院成立并开展心胸外科。


心胸外科介绍

中山一院广西医院心胸外科,在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整体布局下,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在肺结节综合管理、肺癌多学科诊疗、加速康复外科、胸部微创手术、复杂胸部疾病多学科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瓣膜外科、冠脉搭桥术,心脏移植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

科室配备多套先进的微创手术设备,可全方位开展一系列微创手术,包括胸腔镜下 (单孔、单操作孔、多孔) 肺癌根治术、肺段切除、复杂肺段切除、支气管和肺血管重建手术,以及胸腹腔镜联合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剑突下路胸腺瘤切除、胸腺扩大范围切除、手汗症双侧R3或R4切断术、肺多发结节微波消融术等。科室将以中山一院相应专科(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为质控中心,与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贵州医院等实现高质量同质化管理,促进华南区心胸外科联动质量的整体提升。




主要专家介绍


徐颖琦

微信图片_20250822081410.jpg

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以心脏移植、冠脉搭桥及瓣膜外科为主要研究方向,擅长心脏外科各项手术,如先天性心脏病、瓣膜外科、冠脉搭桥术,心脏移植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华心胸血管外科委员会委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国内核心杂志20多篇,第二作者或以下发表30多篇。研究方向:心脏移植,冠脉搭桥及瓣膜外科。专著:《现代小儿外科治疗学》第八章心血管疾病;《门诊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第三十三章支气管、肺疾病。其他主要工作成绩:1993年“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获校级三等奖;1995年“保留全部瓣下结够的二尖瓣置换术”获校级三等奖。



刘振国

微信图片_20250822081414.jpg

中山一院广西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胸外科工作15年余,深耕肺小结节/磨玻璃肺结节/肺癌的微创外科治疗及快速康复,2023年度完成IV级微创肺结节手术500多例;2022年广东医院最强科室之实力中青年医生;擅长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的微创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肺大泡、手汗症、漏斗胸等良性疾病的胸腔镜微创疗法。目前担任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肺癌多学科防诊治青委会常委等社会兼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基金多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在 JTCVS,ATS等心胸外专刊发表论文多篇。





韩向前

微信图片_20250822081417.jpg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多次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学习胸外前沿技术。常年从事胸外临床一线工作,对于胸外科常见病诊治熟练掌握,对胸部外科患者的快速康复进行了细致全面的研究。目前开展胸外科外伤、胸膜疾病、肺良恶性肿瘤、食管良恶性肿瘤、纵隔良恶性肿瘤的诊治,擅长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手汗症、胸壁畸形治疗,尤其擅长肺良恶性性肿瘤的诊断及肺肿瘤消融治疗。

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各种医学论文10余篇,主持厅级科研项目1项。任广东省老年保障协会肿瘤防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外科快速康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大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行业管理委员会胸外分会,委员。(来源:心胸外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