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11来源:心血管内科编辑:浏览: 次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广西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首次应用可降解卵圆孔封堵器,成功为一名卵圆孔未闭患者完成了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植入手术。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院心血管内科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取得了新突破,为卵圆孔未闭患者带来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患者李女士(化名)近十年来深受偏头痛的折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尽管尝试多种治疗方法,症状仍反复发作。经多方打听,李女士来到中山一院广西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接诊医生许能文副主任医师详细了解病情后,为患者安排全面检查,结果显示李女士存在卵圆孔未闭,且右向左分流明显,高度怀疑其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相关。
经心血管内科专家团队充分讨论,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为李女士实施生物可降解卵圆孔封堵器植入术。手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超声影像学双重定位下开展。伍广伟主任医师、许能文副主任医师、曾涛主治医生凭借丰富经验和精湛技术,精准输送并在准确定位处释放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整个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复查造影及心脏彩超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固定牢固,无残余分流。
卵圆孔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异常,成年人中发生率约为25%。传统的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多采用金属封堵器,需终生留存在患者体内,可能引发镍离子析出、心内组织磨蚀、房性心律失常、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且会阻碍后期左心系统介入路径。此次应用的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采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植入人体后起到临时桥梁作用,引导自体组织生物修复,约1年时间逐步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实现“封堵无残留”,同时保留了未来穿刺房间隔等介入治疗路径,避免了远期风险。
在我院开展的临床应用中,患者在接受生物可降解封堵器植入手术后,术后恢复良好。手术过程在超声心动图和X光透视引导下进行,通过股静脉将封堵器送至卵圆孔位置,释放封堵器后即可完成封堵,整个手术过程仅需0.5小时左右。术后患者无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且在随访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封堵效果良好,部分患者头痛、头晕等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目前,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已在国内多家医院开展临床应用,并取得了积极的疗效反馈。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的成功应用,为卵圆孔未闭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我院心血管内科也将继续开展相关临床研究,进一步优化手术操作流程,提高治疗效果,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什么是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
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是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创新成果。它打破了传统金属封堵器“一劳永逸、终身留存” 的固有模式。其核心奥秘在于选用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这类材料就像人体的 “友好伙伴”,能与人体组织和谐共处,大幅降低排异反应,让患者术后身体更舒适。
在实际工作中,封堵器植入人体后,便开始“默默工作”。它如同一位尽职尽责的 “建筑工”,在约1年时间里,持续引导卵圆孔周围的自体组织生长修复,逐步构建起天然的“屏障”,使卵圆孔得以闭合。完成“使命” 后,封堵器不会“赖着不走”,而是逐渐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通过人体正常的呼吸和排泄系统排出体外,真正做到“功成身退”。
对于患者来说,这项技术仅规避了传统金属封堵器可能引发的远期并发症风险,还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心脏介入治疗保留了“绿色通道”。(来源: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