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8来源:神经外科编辑:浏览: 次
今年7岁的小华(化名),自1岁起便被检查出小脑延髓池内存在一个蛛网膜囊肿,至今已有六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他平时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每次发烧就会出现热性惊厥的现象。为了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治疗,家属经过多方打听,最终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简称中山一院)神经外科就诊。
在门诊看病时,我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杨超教授建议家属带小华进行MRI复查,了解蛛网膜囊肿的情况。复查结果显示,囊肿的大小与之前的检查相比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脊髓却受到了压迫并向右移位,这预示着未来小华可能会出现“歪脖子”。针对热性惊厥的问题,杨超教授指出,它与蛛网膜囊肿并无直接关联,并建议在惊厥症状再次出现时进行更为详细的检查,且提醒家属,不要让小华参与过山车、跳楼机等急剧变速的游戏项目。
近一年来,小华抽搐的症状愈发频繁,甚至在体温正常的情况下也会突然发作。面对这一情况,家人再次带他来到我院神经外科复诊。杨超教授全面综合小华的情况,认为可以进行开颅手术治疗,一是能避免脊柱侧弯和脊髓空洞的发生,二是有可能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经过慎重考虑,小华的家人决定接受医生的建议做治疗。
孩子住院后,杨超教授团队充分考虑了孩子的生长发育,精心制定周密的手术方案,决定采用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来切除囊肿,力求将手术风险降至最低。
术中,杨超教授通过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骨孔完成了开颅手术,将小华的蛛网膜囊肿完全切除。术后,经过科室护理人员精心照料,小华第二天就下床活动。“手术很成功,没有任何并发症,孩子不头疼了,吃饭睡觉以及活动都正常。真心感谢杨超教授专业的判断和高超的医术,谢谢您处处为我家孩子着想。”术后家长说道。
出院时,小华为科室医护人员送上了一束“笔笔花”,表达他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手术不久后,他跟着妈妈回到科室复查,脑电图结果显示,异常放电现象明显减少,且术后没有癫痫发作。康复后的小华,自己手绘了一幅奥特曼的图画,送到杨超教授手中,还激动地要跟他最喜欢的医生伯伯合影。
现在的小华顺利地开始了他的小学生活,学习成绩好,还积极参加学校体育活动,家属对此倍感欣慰。
新闻多看点
在神经外科,不少孩子都是在偶然情况下被检查出患有“蛛网膜囊肿”。当家长在报告上看到这个结果,往往感到困惑和恐惧,甚至有人认为蛛网膜囊肿就是肿瘤。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那么,什么是蛛网膜囊肿?它一般都有哪些症状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
蛛网膜囊肿定义+危害
蛛网膜囊肿,顾名思义,是发生在大脑和脊髓表面的蛛网膜之下的一种囊肿。蛛网膜是覆盖在大脑和脊髓表面的一层薄膜,其下有脑脊液的循环。如果在胎儿发育时蛛网膜局部形成封闭结构,脑脊液无法流出,积聚形成囊肿。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是一种良性病变,它不会变成肿瘤,也没有侵袭性。大多数蛛网膜囊肿其实不需要治疗,因为它对人体没有危害。
由于蛛网膜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脑组织其实也在不断生长发育,并且大脑还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所以说相当一部分蛛网膜囊肿不会导致任何症状,所以无需治疗。
它的危害在于:如果体积较大的话,就会占据过多的颅腔空间,压迫正常脑组织,使周边脑组织变性,从而产生头痛、头晕等症状,甚至少数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癫痫和神经功能缺失等并发症。
蛛网膜囊肿的治疗
经常有蛛网膜囊肿孩子的家长询问:医生,孩子是不是一定要手术啊?
杨超教授表示,目前临床上,蛛网膜囊肿的治疗主要看孩子是否出现症状。如果没有明显症状,一般建议每1-2年复查头颅核磁共振,并进行随访观察。如果出现反复头晕、头痛、癫痫发作或囊肿呈现进行性增大等情况,再考虑手术治疗。
同时,他也提醒家长,随访的孩子,应避免极限运动,孩子一旦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要及时复查CT或MRI。
蛛网膜囊肿手术有哪些方式
目前,临床上对于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主要有三种方式:
1.开颅囊肿切除手术或开窗手术;
2.神经内镜囊肿脑池造瘘术;
3.囊肿-腹腔分流术。
采用哪种方式,需要专家根据病人的症状、囊肿的部位、大小、张力综合考虑决定。
对于蛛网膜囊肿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同时,家长也应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过度恐慌和焦虑,保持孩子正常的体育运动,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来源: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