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11来源:编辑:浏览: 次
7月9日下午,“华⽀睾吸⾍核酸试剂盒”成果转化签约仪式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举行,这一成果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签约仪式现场。林飞 摄
华⽀睾吸⾍又称肝吸虫,肝吸虫病在广西等我国南方地区较流行,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患者如果未得到规范治疗,可能会罹患胆管炎等疾病,严重的或发展成胆管癌或者肝癌,严重威胁群众健康。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检验科主任、华⽀睾吸⾍核酸试剂盒研究项目的负责人王东介绍,过去,肝吸虫病传统的检测方法一是通过显微镜在粪便样本中寻找虫卵,这需要人工辨认肝吸虫的虫卵,该方法耗时耗力,漏检率高;二是通过检测血液中是否含有肝吸虫相关抗体辅助诊断肝吸虫感染,但该检测方式容易出现假阳性并引发误诊,从而造成防控资源浪费。
新技术能显著提升肝吸虫早期感染的检出率。林飞 摄
而此次成功研制的核酸试剂敏感度高、特异性强,能够显著提升早期感染的检出率。实验数据显示,使用该试剂从患者粪便中检出肝吸虫的准确率可超过90%,并实现自动化快速出结果,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这次研究成果的成功转化,是‘医研产’协同创新的一次很好的实践。”该院执行院长李健说。该项目依托“国家队”的临床资源和科研实力,精准对接地方疾病防控需求,通过企业合作实现技术落地,推动检测标准化、可及化,惠及基层。
李健认为,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区域公共卫生防控能力,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未来,随着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广西有望大幅降低肝吸虫感染率,减轻医疗负担,同时带动本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来源:广西日报)
发布日期:20250710
发布链接:https://apph5.cloudgx.cn/article/sync1942932281855913984